大河网讯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语境下,“china”小写时,是温润如玉的瓷器;大写时,则代表底蕴深厚的中国。这些凝结着古人智慧的器物,早已成为世界认识东方古国的重要文化符号。在中国数千年的制瓷历史中,诞生于河南禹州神垕镇的钧瓷,作为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,以“入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的神奇窑变,吸引了世界的目光。
近日,来自郑州大学的澳大利亚留学生龙威(MAHAD MUNAWAR KHAN)循着窑火的足迹,走进神垕镇晋家钧窑,开启了一场跨越文化界限的陶瓷之旅。
图为龙威在神垕老街。
窑变生万彩:在“天人合一”里看见自然的诗意
“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钧瓷,我完全被它的色彩震撼了!”站在晋佩章钧瓷艺术馆的展柜前,龙威指着一件钧瓷作品连连赞叹。展柜中的这件鹅颈瓶名为《满天星》,釉色层次丰富:从深红渐变至浅紫,中部又晕出一抹胭脂红。色彩交织之间,仿佛将浩瀚星空揉进了瓷坯之中,这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——钧瓷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晋晓瞳口中钧瓷最独特的“窑变”。
“全世界的陶艺家都在谈论‘窑变’,但这个词最早就源自钧瓷。”晋晓瞳告诉龙威,在窑炉高达1280摄氏度的温度下,釉料中的金属元素会随着火焰流动自然形成奇妙的色彩与纹理变化,当这种自然变化与人们心中对美的感知相融合时,便造就了钧瓷独一无二的“窑变”魅力。
图为晋晓瞳钧瓷作品《吉祥尊》。
据了解,钧窑始烧于唐代。到宋代,钧瓷艺人取得重大突破,成功发明了铜红釉,这一创举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,对后世的陶瓷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“你在色谱里能找到的颜色,基本都能在钧瓷中见到,甚至还会有更丰富的复合色。”晋晓瞳告诉龙威,钧瓷的神奇之处在于,出窑前没人能提前预判最终的色彩与纹理,而这正契合了其“天人合一”的艺术境界。
图为晋文麟钧瓷作品《凤仪》。
钧瓷制作素有“过手七十二,方克成器”的说法,但在晋晓瞳看来,一件钧瓷成品是否“好”,更要看鉴赏时每个人的独特感悟。“你看它似‘万山红遍’的壮丽,我看它如‘漫江碧透’的清雅,把对自然的认知、对内心的投射汇聚到同一件作品上,这便是钧瓷‘天人合一’艺术境界的真谛。”他说。
柴烧复古法:让千年工艺在当代“活”起来
在晋家钧瓷工坊旁,一座古朴的柴窑静静矗立。当柴窑的窑门缓缓打开,一股热气扑面而来,窑工小心翼翼地将一件件钧瓷取出。龙威仔细触摸着瓷面,指尖传来细腻温润的触感。
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、晋晓瞳之子晋文麟指着面前的窑炉向龙威介绍:“这里面烧制的所有作品,全是用传统柴窑工艺完成的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,钧瓷柴烧工艺曾一度断代,是我父亲耗费多年心血,一点点摸索、试验,才让这门老手艺重新恢复过来。”
晋文麟(左)和龙威合影留念。
作为钧瓷柴烧工艺恢复者,“当代钧瓷泰斗”晋佩章之子晋晓瞳用行动扛起了传承古法的重任。“柴烧的作品,木材燃烧时挥发的物质会和瓷釉发生化学反应,形成的釉面会特别柔软,摸起来像婴儿的皮肤。”谈及柴烧钧瓷的独特魅力,晋晓瞳眼中满是自豪。
无独有偶,要让失传的古法技艺重焕生机,不是一件易事。宋代钧瓷为柴烧,那么到底烧还是不烧?晋晓瞳的答案是,一定要烧。晋晓瞳不愿随波逐流,反而比父亲更执着于追求 “合乎天道,厌于人意”的自然之美。他抛却便捷的天然气气窑,以及父亲赖以探索、研究的煤窑,另起炉火、重建传统柴窑。历经无数次试验与打磨,他终让失传700多年的钧瓷柴烧工艺在当代重见天日。
在晋晓瞳的传承与引领下,年轻一代也在为柴烧工艺的延续与发展探索新路径。晋文麟便有着自己的思考:“如今,我们以创新手段和科学方法更好掌控工艺,引入可量化数据辅助分析,进而烧出更优作品。”这份在坚守古法基础上的创新探索,让千年柴烧工艺不仅 “活” 了下来,更朝着可持续的方向不断生长。
晋晓瞳(右)和龙威合影留念。
精致的钧瓷手串、萌趣的现代卡通瓷质玩偶……从晋家钧窑到神垕老街,龙威发现,在千年钧瓷烧制技艺薪火相传的同时,神垕的钧瓷正以愈发鲜活的姿态走进当代生活。无论是可亲手制瓷的“体验式工坊”,还是内容丰富的禹州钧瓷文化旅游节,这些文旅场景正将厚重的钧瓷文化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参与的日常体验。如今的钧瓷早已跳出传统观赏器的范畴,以茶器、香器等实用形态,悄然融入人们的生活点滴。
“钧瓷,这张中国陶瓷中最为璀璨的名片,在一代代匠心守护与创新中焕发新彩。如今,它正从神垕走向世界,被更多人所钟爱与珍藏。” 晋晓瞳说。在龙威看来,这次神垕之行,不仅让他“豫”见了钧瓷的美,更让他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。在遥远的东方,千年古镇的窑火正熊熊燃烧,孕育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“天成之作”。
千年窑火依旧,钧瓷的故事还在继续。(周金淼 刘晓明 李思瑶)
熊宝宝配资,股票配资的正规平台,股票杠杆软件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