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两点,我刷到那条大连工业大学女生被开除的热搜,评论区气氛激烈得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混战。有人声援,说她无辜;有人指责,觉得校方做得对。但最让我诧异的是,对面海的一群外国网友,似乎比国内许多舆论代表要理性得多。
几个小时后,阿尔法发了一条对比帖,把国内外的反应摆在一起。外国网友几乎一边倒地表示:“规矩就是规矩,学校的权力范围就是这么大。即便是在我们国家,这样旷课、失踪又拒绝配合的学生,早八百年就被开了。”一条评论在脑子里扎了根:“不参加考试还玩消失,让出名额给想要学习的人,不香吗?”难道他们不担心“自由权利”之类的大词吗?可他们的底线同样分明:自由归自由,责任跟着来。
反观国内,舆论场里总有一拨自称公知的人,话风突然变了。胡锡进接连发表几篇长文,说学校处理太重,哪怕学生有错,给个留校察看机会岂不更人性?评论跟帖不少,赞成和反对的激烈掺杂。可我越看越迷惑:怎么在国外很平常的制度操作,会被这边很多人塑造成不近人情,甚至上升到人格和社会价值观的讨论?那种“国外可以,国内就不行”的说法,字里行间都是莫名其妙的执念。
事情本来很简单。那名女生,先是旷课,后来彻底不参加考试,还搞起了“玩失踪”。学校给了半年反思期,没有任何实质悔改。学院私下沟通了几轮,她依旧拒绝配合。开除这步棋,是在各种退路都走尽以后才下的。这种情况下,假如是在国外,比如美国、加拿大、英国的大学,私下里闹腾归闹腾,该开除的还不是照办?师兄弟讲起同学被踢出的事,顶多两语评论:“自己作的。”没人会像打翻锅一样把锅甩给规则。
网络上有另一股声音,说女孩其实是受害者。理由五花八门,有说她遭遇情感伤害,有说体制过于严苛,也有人担心她未来被社会排挤。可看清细节,她不只是违纪那么简单,而是彻底拒绝承担后果。越是“我要自由”,越是逃避应负的责任。那些站出来“声援”的标榜话,听起来更像某种温情脉脉的纵容。这种温情,如果落到更多年轻人身上,怕不是养出了一代无法直面现实的孩子。
卷入这场风波的,还有媒体。一个劲地喊要保护隐私,现实却是党一个接一个。点开页面,细节全给扒了个底朝天,还要自诩“为受害者发声”。但这个节奏,坦白说,很难不让人怀疑他们到底想保护谁。媒体传播公信力与自带节奏的私心,明面和暗线勾连在一起,搅得舆论场乌烟瘴气。
有时候忍不住问自己,到底是谁制造了这种双标?西方一直讲个人自由,要的是人人有权,但并非放纵无度。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礼义廉耻,强调责任和底线。这两种文化并不天然对立,可偏偏有些人喜欢断章取义,把西方的自由宣言和中国的纪律制度对着比。表面看是维护权利,其实更多是带节奏、拉对立。
争议的核心其实很简单:学校到底该不该给犯错的学生机会?在所有机会都被主动拒绝之后,是保护、宽容至上,还是遵守规则、承担后果?我身边的一个学妹聊起这事,说到:“要是每个人都可以要求无限次试错,那还要校规干什么?”这句话,直接点透了争论的本质。规则之下,大家都有机会,但长时间挑战底线就必须止损,否则不仅对不起守规矩的同学,也是对学校管理本身的不公。
有意思的是,国外的热评云淡风轻:“成年人要为自己负责。”翻过头来,国内不少评论却反复卷着“人性”、“宽容”、“人情味”,把问题抬升成价值观论战。可现实本就是个硬邦邦的事实集合:她得到了机会,也被提醒过无数遍,最后用行动定义了自己的结局。
批评学校冷酷,或者抨击体制僵硬的声音,其实忽略了一个更紧要的问题——当下舆论圈里的分裂早已不再是事实对错,而是情绪与立场互相砸场子。公知群体、媒体流量、小青年自带的“为自由而战”光环,夹杂在一起,结果就变成谁声音大谁有理。谁还认真追问细节?谁还在意校园自身的管理权和秩序本意?
我倒觉得最宝贵的并不是哪方赢了争论,而是大家还在争论这个问题。那女生自己没有对错误负责,舆论却把责任推给制度,让更多人误以为自己是受害者。权利和义务自始至终都捆绑在一起,没有清晰界限就没有真正的公平。
最后有个问题想扔给还在关注这件事的人:如果你身边的同学这样做,你会选择力挺“宽容”,还是支持规则本身?每个人的答案或许不同,但总要有一天,我们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。把一切归咎于环境,其实只是另一种回避长大的方式。真正值得讨论的,是如何让自由与纪律在同一个操场上奔跑。
熊宝宝配资,股票配资的正规平台,股票杠杆软件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